2003网站太阳集团應用化學專業于 1999 年獲湖南省教育廳批準設立,于 2000 年開始招收本科生,至今已招本科生 16 屆,共培養了 1200 餘名應用化學專業人才,是湖南省應用化學專業人才重要培養基地之一,并于 2008 年被2003网站太阳集团批準為校級特色專業。本專業于 2003 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至今已招碩士生 110 人,其中已畢業 85 人。 本專業建立伊始,立足湖南,面向全國,堅持以學科和行業發展的需求為導向,确定專業的發展方向、定位和辦學特色。在市場調研基礎上,明确了以“應用電化學”為本專業的發展方向和辦學特色,以培養電化學工程技術人才作為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标。經過十六年的建設與發展,已建立比較完善、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和 課程教學體系,建立了一支學曆、職稱、學緣和年齡結構合理的高水平教學與科研隊伍,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創建了較優越的辦學條件,為本專業的進一步發展和綜合改革試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應用化學專業綜合改革試點以轉變教育思想和理念為先導,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标,以構築各類人才知識結構為依據,以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内容為手段,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為保證,形成一個教育理念先進、改革成效顯著、特色更加鮮 明的應用化學專業。按照準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優勢、強化特色的原則,針對應用化學專業培養目标和建設重點,改革方案如下:
(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适于電化學科學和行業發展要求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1. 順應新經濟形勢下對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以“新能源”、“新能源汽 車”和“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對電化學等技術人才的需求為導向,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将專業特色由“應用電化學”調整為“以應用電化學為基礎,重點突出化學電源”。
2. “工程教育不斷線、創新實踐不斷線、企業合作不斷線”貫穿于整個人才培 養的全過程。改革傳統的按科學家培養工程師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強化實踐和企業實訓實習環節,突出工程科學及工程應用知識,注重工程系統的思維訓練。增加企業實踐課程、校企聯合課程、企業人員參與教材編寫和具備企業工程實踐經驗 教師授課課程的比重,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創新意識培養。
3. 努力實現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結合,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個性 發展與共性提高相結合,強化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大學擔負起為社會“創新和創業”的責任,發揮社會經濟發展引擎作用。
(二)強化課程體系改革與教學資源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 瞄準電化學科學和行業發展前沿,面向社會需求,以社會經濟發展和産業技術進步驅動課程體系改革。通過借鑒國内外課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更新完善教學内容,優化課程設置,構建以“厚基礎、強實踐、重創新”為特點的專業課程體系。
将整個課程體系分為政治思想類、公共基礎類、專業基礎類、電化學基礎與應用類、電化學工程及設計類和工程實踐類等六大類課程群
2. 在課程體系中設置包括理論課、讨論課、作業課、實驗課和實踐課等多樣化 課程,滿足學生學習自主性和開放性需要。
3. 課程體系中将化學、化工類專業的基礎課程打通,開設如《化工原理》等跨 學科專業的交叉課程。
4. 利用互聯網最新技術,建設系列精品課程、慕課和微課,加強校企合作,将 企業資源納入教材,開發在線開放課程,全面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在原有《物理化學》、《有機化學》等精品課程的基礎上開展《電化學原理》、《化學電源技術》、《電化學工程》、《電化學設備選型與工程設計》等專業核心課程的精品課程建設。力争 申報校級精品課程 3~4 門,省級精品課程 1~2 門。
5. 進一步加強教材建設。以教材建設為龍頭,完成專業必修課教學資源建設。 聯合兄弟院校和企業,主編《電化學設備選型與工程設計》、《應用化學(電化學)專業實驗》、《化工産品生産工藝流程課程設計指導書》等教材 2~3 部。
6. 完成專業的必修課程(含實驗)的教材、教案、講義、課件、教學輔導資料 以及教學視頻等教學資源建設。同時借鑒國内外課程改革成果,建立常态化的教學内容更新機制。
(三)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加強教學團隊建設,建設一支高水平專業教學團隊
1. 創新教師隊伍建設及管理機制,大力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着力提升教師教學業務能力。建立健全的教學團隊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按照“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培養師資”的原則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工程計劃”,制訂并實施《2003网站太阳集团質量工程項目建設與管理辦法》、《2003网站太阳集团教學團隊建設與運行辦法》、《2003网站太阳集团教學獎勵辦法》、《2003网站太阳集团青年教師培養辦法》、《2003网站太阳集团教師取得企業工程經曆實施辦法(試行)》和《2003网站太阳集团聘請企業兼職教師的實施辦法(試行)》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和政策措施,通過學校内部管理體制改革,規範教學管理制度,完善校内專職教師學習進修機制,積極開展教師師德師風教育,強化教師的敬業精神、競争意識和責任意識。加大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力度,重點引進高職稱、高學曆且具有實踐經驗的人員;對現有師資不斷培養,通過國内外進修、在職攻讀學位等方式,加快師資隊伍建設,改善職稱和學曆結構;積極聘請聯合培養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專家來校兼職授課; 通過企業脫産培訓和參與企業重要(或重大)項目研究,提高師資隊伍的工程素質。
2. 進一步加強應用化學專業的學科帶頭人和專業帶頭人建設,發揮其在學科專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綜合改革期間,計劃培養學科帶頭人和專業負責人各 1 人, 将其培養成國内外有一定知名度、深受學生歡迎的專業引領者。
3. 加強青年教師教學業務水平、實踐指導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建立青年教師培 訓機制、教師取得企業工程經曆的培養機制等。強化對青年教師教學水平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建立一支高素質、結構合理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學院重視對青年教師隊伍國際視野的培養,積極鼓勵青年教師去國内外知名高校進修或訪學,跟 蹤本學科、專業的前沿研究。
4. 進一步加強教學研究,建立定期組織教師進行教學研讨的相關制度,鼓勵教師結合專業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開展研究和改革實踐。鼓勵教師發表與專業綜合改 革相關的教研教改論文,積極組織教師申報各級教研教改課題和教學成果獎。綜合改革試點期間,力争獲得校級及省級教研教改項目 3~4 項,省級教學成果獎 1~2 項, 公開發表教研教改論文 25~28 篇。
(四)改革課程教學内容、方式和方法,注重教學質量的提高,全面提高教學水平
1. 更新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強化師生互動、生生交流。探索教學方法由 “傳統授課”轉向“現代技術”教學、由“點式”轉向“漸進式”教學、由“獨白 式”轉向“互動式”教學、由“被動教育”轉向“主動學習”教學、由“中規中矩” 轉向“最優化”教學。
2. 在專業主幹課課堂教學過程中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讨論式、參與式和項目 化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化學電源技術》、《電化學合成》、《新能源開發》等 12 門主幹專業課中設置讨論課環節,其總學時數達 120 學時以上,同時與學校相關部門協調,進一步完善與讨論課相适應的教學硬件設施,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
3. 科研反哺教學,多渠道提升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1)科研引領學生創新。鼓勵教師利用本專業的優勢資源,在電化學儲能材料、電化學傳感材料等方向争取更多的科研項目,并且積極将學術前沿發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創新實踐經驗等融入 課堂教學,同時促進科研成果向實驗教學轉化,為專業實驗教學提供特色鮮明的創新性實驗項目。(2)學科與科研平台支撐專業建設發展。學院近年來在科研平台建 設方面取得了快速發展,近五年新增省部級學科與科研平台 5 個,平台的發展有力 支撐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今後,學院将進一步整合資源,争取獲得更多學 科與科研平台來支撐專業發展。(3)科研團隊引領專業方向發展。學院一直重視科 研團隊的建設,應用化學專業先後成立了“應用電化學”和“化學構效關系與功能 分子設計合成”2 個科研創新團隊,其中“化學構效關系與功能分子設計合成”團 隊獲批湖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試點改革期間将進一步加快科研團隊建設,凝煉團隊特色,對本專業的辦學特色将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更好地引領專業方向的發展。
4. 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有效融合,95%以上課程實現采用多媒體教學,增強形象性與生動性。依托國家級實驗示範中心,開展虛拟仿真實驗教學資源建設,增加信息化實驗項目,将仿真實驗與真實實驗緊密結合,強化教學效果。
(五)建立資源共享,推進産學研合作,創新協同育人機制,促進人才培養與生産實踐相結合
1. 以本項目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所合作、 校内院院合作,特别是通過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和産學研合作示範基地等形式,圍繞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多角度、多層面創新合作。2014 年我校與湘潭電化 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取得了較好的人才培養效果。2014 年我校與湖南省湘維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化工能源新技術”湖南省 高校産學研合作示範基地,加強了雙方在生産、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
2. 建立産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探索校企協同辦專業、協同創辦基地和協同建設團隊等方式,實現課程内容與職業标準、教學過程與生産過程相對接。
3. 積極探索校企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機制。組織專業教師到企業挂職參加實踐鍛煉,增長實踐能力和與企業結合的意識,加強産學結合,提高分析 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聘請一批有專業特長和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技術骨幹擔任專業教師和實訓指導教師,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專業課程聯合教學、聯合指導本科畢業設計;通過進一步鼓勵本科生參與企業提出 的技改項目和學校科技成果在企業的轉化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4. 建立健全本科生導師制,支持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早進企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參 與解決生産實際問題中鍛煉成長。支持并實施包括科技立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學科競賽、學術論文等形式的學生創新實踐計劃,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大學生 “挑戰杯”競賽、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學科競賽活動,鼓勵學生發表學術論文和 專利等。
5. 探索理工交叉、大專業交叉、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交叉等培養方式、建立跨 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學生的新機制。通過創建适合學科交叉融合、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培養的有效研究平台,以創新創業項目為紐帶,根據學生個性發展和成長需要,讓學生在參與項目研究中接觸和了解不同學科與專業知識的人才培養模 式,培養高素質創新應用型人才。
6. 積極參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和“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提升工程教育水平。
本專業是以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為主要目标的工科專業,已有 12 屆本科畢業生。本專 業的辦學條件、人才培養計劃和培養結果已達到《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标準(試行)》 所規定的要求,綜合改革期間将積極申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同時積極開展“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申報,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開展多角度、多層面創新探索。
(六)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1. 構建适應電化學科學和行業發展的創新型電化學專業技術人才的實驗課程體系。傳統實驗模式要求在固定時間内完成教材指定内容的學習,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對于有些周期較長的實驗無法保證實訓的效果。将應用化學實驗課程體系設 置分為基礎性、綜合性、提高性、拓展性和創新性實驗五個層次,強化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增加提高性、拓展性和創新性實驗項目比例,特别是将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本科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使學生盡早了解學科發展的前沿,重點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在實驗過程中倡導自選性、協作性,體現并實施個性化教學 的理念,針對不同學生群體,分别組成不同類型實驗小組,例如對學有餘力的學生群體,組成探索性創新實驗學習小組,由學生自主設計課程相關實驗内容等,自主制定實驗方案,協同完成實驗并提交實驗報告;而對創新能力一般學生則組成綜合 性實驗學習小組。
2. 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實踐教學環節是對學生進行動手能 力和創業能力訓練的重要環節。進一步加強課程設計和企業輪(頂)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确保實踐教學必要的學分(學時)達 35%以上。
3. 進一步加強實驗條件和校内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推進校内、校校、校企各 類教學與科研平台開放共享。
4. 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由創業導向模式向培養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管理 人才模式轉變。将第一課堂課程和第二課堂有機結合起來,從深層次不斷喚醒、啟發和挖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能,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團隊訓練、崗位見習、創業實踐等實踐活動,逐步培養出創業領軍人物。在大學生中塑造創新創業理念,從而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整體水平,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品格和創業能力,将創新精神、創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社會适應力的培養與培訓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和實踐教學各環節。
5. 實行企業案例教學、項目教學。把企業技改項目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 教師在帶領學生實訓實習或技術改進過程中,将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實際操作性的内容帶回學校,将其轉變為學生的創新性實驗和畢業設計選題,使校内專業技能訓練與企業的生産實際對接,既可讓學生了解企業的生産技術,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 力和創新能力。
6. 建設創意創新創業各類平台,系統設計各類創新創業實驗項目。按功能構建 基礎訓練、專業技能訓練、工程創新訓練、科技創新訓練和學科競賽訓練五個創意創新創業平台,激勵全體學生盡早參與創新創業訓練活動。設置校級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項目、校級大學生創業計劃項目、化工杯實驗競賽、節能減排競賽和化工設 計競賽等各類創新創業項目,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7. 創新學生實訓實習評價體系,建立實訓實習質量保障機制。改革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方式,建立由學校、實習基地、用人單位及行業部門共同參與的學生能力 考核評價機制。除教師對在校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外,将更加注重合作企業和社會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并以此作為調整教學改革方向和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依據。學校在實訓實習經費标準、經費管理、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政策, 确保實訓實習質量。
(七)改革教學管理模式,提高教學管理層次,加強專業内涵建設,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1. 建立健全教學評價制度,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在本專業綜合改革中,将大力改革教師培養和使用機制,以教學效果評價方式改革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 進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在傳統的以考試分數為主要評價依據的基礎上,增加學生評價、同行互評和學校督導專家評價的内容,使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更加公正和科學。制定團隊建設規劃和評價體系,通過搭建交流平台使團隊成員 的交流制度化,制定互動交流制度。
2. 建立健全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特别是“校院系”三級教學管理模式。由“強化過程管理”向“強化目标管理”轉變,鼓勵師生參與教學管理,形成教師、學生、管理者三方共同參與的教學管理新局面。創新教學管理手段,構建二級管理的教學管理信息系統,以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為手段,實現全程化、全員化、全面化 管理,為學生的個性化培養提供平台。
3. 進一步完善學分管理制度,突破制約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實施“學分制”與“學年制”并行的學籍管理制度;探索彈性學制改革,放寬 學生修業年限;允許調整學業進程、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積極開展導師制,探索對學生進行分流培養;積極推進兄弟高校之間優質課程資源共建共享,課程互選,學分互認。
4. 改革學生考試考核内容和方式,由傳統的對基礎理論知識點的考核向對學生 專業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的考核轉變。積極探索非标準答案考試,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破除“高分低能”積弊,綜合改革期間确保專業核心課程中非标準答案考試課程達到 5 門以上。
5. 鼓勵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為學生建 立創新創業檔案和成績單,客觀記錄并量化評價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情況。建立将學生開展創新實驗、發表論文、獲得專利和自主創業等情況折算為學分的标準,将學生參與課題研究、項目實驗等活動認定為課堂學習。
(八)積極推進本專業教育的國際化 樹立開放的、國際化的辦學理念,加大現有教師的國際化培養力度,開設教師英語基礎培訓班和外籍教師英語口語訓練班,提升教師對外交流能力;積極創造條件,派出 3~4 名教師出國訪學,2~3 名優秀學生雙向交流和聯合培養,引進海外名師授課;在四大基礎化學中引進 2~3 門英文原版教材,在《電化學原理》、《電化學 合成》和《化學電源技術》等核心專業課逐步實行雙語教學。積極參與國際教育教學與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