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网站太阳集团

學校主頁 新聞網 綜合服務平台 服務指南 信息公開
  • 學院首頁
  • 太阳概況+
    學院簡介
    現任領導
    行政機構
    學術機構
  • 學科專業+
    重點學科
    學科服務
    專業建設
  • 師資隊伍
  • 本科教學+
    專業簡介
    教學平台
    課程建設
    綜合改革專業
    創新創業
  • 研究生培養+
    博士學位點簡介
    碩士學位點簡介
    博士研究生導師
    碩士研究生導師
    招生信息
    培養方案
    獎助學金
  •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大型儀器
  • 黨建工作+
    支部設置
    黨建動态
    黨委公示欄
  • 學生工作+
    學工隊伍
    團委學生會
    學生黨建
    學生社團
    規章制度
    通知公告
    心理健康
    就業服務
  • 校友之窗+
    校慶
    校友會
    校友風采
  • 安全工作+
    實驗室安全
    消防安全
    規章制度
  • 校園文化+
    第二課堂
    校園活動開展
2003网站太阳集团
學校主頁 新聞網 綜合服務平台 服務指南 信息公開
  • 學院首頁
  • 太阳概況
    學院簡介
    現任領導
    行政機構
    學術機構
  • 學科專業
    重點學科
    學科服務
    專業建設
  • 師資隊伍
  • 本科教學
    專業簡介
    教學平台
    課程建設
    綜合改革專業
    創新創業
  • 研究生培養
    博士學位點簡介
    碩士學位點簡介
    博士研究生導師
    碩士研究生導師
    招生信息
    培養方案
    獎助學金
  •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大型儀器
  • 黨建工作
    支部設置
    黨建動态
    黨委公示欄
  • 學生工作
    學工隊伍
    團委學生會
    學生黨建
    學生社團
    規章制度
    通知公告
    心理健康
    就業服務
  • 校友之窗
    校慶
    校友會
    校友風采
  • 安全工作
    實驗室安全
    消防安全
    規章制度
  • 校園文化
    第二課堂
    校園活動開展
  • 學工隊伍
  • 團委學生會
  • 學生黨建
  • 學生社團
  • 規章制度
  • 通知公告
  • 心理健康
  • 就業服務

學生工作

  • 學工隊伍
  • 團委學生會
  • 學生黨建
  • 學生社團
  • 規章制度
  • 通知公告
  • 心理健康
  • 就業服務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學生工作» 心理健康

不再追求安全感,你才能走向成熟

日期:2018-10-12發稿人:心理健康部
 一個人開始邁向心智的成熟,最重要的表現就是不再追求“安全感”。

 

1.

 

據說在一些原始部落裡有這樣一種傳統。

 

當一個男孩長到10歲時,部落裡的男人們會戴上面具,裝扮成怪獸,在一個深夜将這個孩子從他母親的懷中搶走。

母親會在這個時候裝作保護孩子,但在一群怪獸面前,她無能為力。

 

這個儀式是為了在潛意識層面告訴孩子:“媽媽沒用了,你不能再依賴媽媽。”這是男孩和他的“安全基地”完成分離的第一步。

 

接下來,這些部落長輩扮成的怪獸,會把孩子驅趕到樹林裡。他們恐吓他、鞭打他,使孩子進入一種Trance的狀态。然後通過儀式,或者分派任務的形式,來徹底摧毀這個孩子的安全感,摧毀他對恐懼的逃避。

 

通過這樣的洗禮,“男孩”就已經在精神上死亡了,他成為了一個“男人”,然後他将跟随長輩學習制作工具,狩獵,和戰鬥等男人要做的事情。

 

如果這個儀式失敗,男孩在儀式中沒有“浴火重生”成長為男人,那麼部落裡的長輩就會将他殺死。

 

因為他們不能指望仍舊還是“孩子”的男人來保護自己的部落。

 

2.

 

人在心理上“未成年”,一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潛意識中将追求“安全感”作為第一需求。

 

也就是說,哪怕這個人的生理年齡已經成年,但在他的内心深處仍然會對外界抱有一種恐懼,他做任何事情都會以“讓自己感到安全”作為第一需求。

 

于是我們會看到,許多“心理未成年”的成年人,他們會擁有這些共同的特征:

 

他們害怕風險,做選擇時永遠傾向于保守的、消極的那一個;

他們十分的敏感,再小的事情都容易令他們情緒劇烈波動;

他們在人際關系中,始終無法找到令自己舒服、放松的交際方式;

他們很難确定的、不退縮的去追求一個恒久的目标;

他們無法全身心的投入自己要做的事業中,而總是不斷在心理上自我内耗;

他們或許還會很難感受到生活中的快樂與幸福,因為對安全感的追求,令他們始終無法徹底的享受和投入;

 

其實能夠在精神層面完成這種由“孩子”到“成熟”的轉變的人,并不多。我們許多人或多或少的都會存在着、許多自己早年時期未被滿足的需求。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為什麼我們多數人都無法完成這一心理上的成長呢?

 

3.

 

人能夠在心理上蛻變為成熟,通常有這麼四種原因。

 

第一,在早年時,這個人的父母的人格就非常的成熟,他的父母懂得在給他足夠“抱持”的前提下,給予他充分的去經曆風險的空間。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就能夠在一個很安全的環境下,不知不覺的就卸載掉對安全感的需求。

 

第二,這個人早年經曆過非常重大的創傷,通過這次創傷,他會領悟到一種“虛無”。

 

這個“虛無”的意思是世界在本質層面上的無意義,于是他看破了“安全感”這層虛幻的追求,自然而然的就無所畏懼了。

 

但是這種情況是存在着風險的。多數人并不能通過創傷“浴火重生”,而是被那樣的創傷将極度的恐懼或悲傷烙印進他的靈魂,成為他或許終其一生都難以放松、無畏的做自己的最大障礙。

 

第三,這個人天生就對世界抱有充沛的好奇心。

 

這種好奇心會令他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具體的事物和他所感興趣的領域中,對于這樣的人來說,“安全感”是一種對他來說沒什麼意義的概念。

 

第四,人在進入大學、或者初次踏入社會的時候,也擁有一次邁向成熟的機會。

 

它背後的原理是這樣的:我們之所以始終執着于追求安全感,原因之一在于我們周圍多數的人都是這個樣子的,尤其是當我們還在校園裡時,周圍的人都是同我們一樣的“孩子”,所以事實上我們并沒有充分的見到并且接觸過“成年人”的生活方式。

 

父母、長輩等這些已經為我們所熟悉的“成年人”,我們對他們的認知已經定型,所以無法從他們身上獲得來自于陌生人才能帶給我們的對生活認知的沖擊。

 

那麼如果你在大學、或者步入社會後,擁有了豐富的社會體驗,擁有多彩多樣的人際關系,那麼這也能夠破除你對安全感的執着。

 

因為你會通過和多種不同類型的人的接觸,從而理解到人可以有多種多樣的生活方式,這會打破你狹隘的、固化的生存理念。于是就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對于安全感的卸載。

 

4.

 

但問題在于,以上四種情況都并不常見。對于多數人來說,我們都沒有一個足夠成熟的父母,也沒有一個安全的生存環境。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無論是自己的原生家庭,還是在學校中和其他人的相處,這些總會充滿很多的攻擊和傷害。

 

當我們承受着來自外界的傷害,卻又因為生活閱曆不足、不具備足夠的應對經驗,同時也沒有合适的人給予我們保護,那麼“追求安全感”這樣一種信念就會固化下來,并貫穿于我們今後的生活之中。

 

但是不管基于何種原因,在最根本的層面上,對安全感的追求本質上是因為我們沒有完成與自身感受和情緒的分離,成為了感受和情緒的奴隸。

 

5.

 

追求“安全感”的背後,反映出的是一個人沒有認清“感受”的真相。

 

安全感、愉悅感、自我效能感、孤獨感、恐懼感等這些所有的感受,它們其實都是不可控的。這些感受是我們的身體在處于外界不同情境中時,所本能的會做出的反應。

 

這些反應一方面是充當提醒信号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充當身體激素分泌調節器的作用。

 

然而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感受”在某種意義上并不是實有的,它隻是我們主觀的一種感覺,反而試圖去控制它。

 

事實上我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因為情緒和感受本身就是“無常”的,會不斷波動的;另一方面在于感受都是我們處于某種情境下,生理與心理綜合作用而直接形成的一種反應。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通常會窮思竭慮,想要找到令自己能夠“擁有”安全感的方法,但事實上并沒有這種方法。

 

那些變得成熟、心智變得更為強大的人,他們并不是通過什麼方法“擁有”了安全感,而隻是意識到了感受和情緒都是“非實有”的,隻有當你執着自己的感受為真時,你才會受到情緒和感受的影響。

 

因此,他們隻是學會了不再被“不安全感”所擺布,不再為了滿足自己早年的種種未完成的渴望、為了過去的創傷而疲于奔命。

 

他們理解了如果一個人永遠止步于自己小小的、内在的心理世界之中,他們将永遠無法擁有豐富精彩的人生。

 

6.

 

怎麼理解這層意思呢?

 

羅斯福有一句名言:“我們唯一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

 

當我們感到害怕的時候,并不是因為現實中有什麼恐怖的事情要發生,而是因為我們産生了恐懼的感受,所以認定了有恐怖的事情将要發生,因而更加恐懼。

 

比如當我們看恐怖電影時,是因為被恐懼淹沒了理智,認為那些電影裡恐怖的場景會發生在現實中,所以才會越來越恐懼。然而事實上電影中的恐怖場景并不會發生在現實中。

 

再比如社交恐懼,當事人因為擔憂自己在社交中會臉紅出汗,舉止不得當而害怕與人交際,但正是因為他的這種恐懼,才令他在社交中表現出那些令他覺得不能接受的行為。

 

如果他在一開始就沒有恐懼,那麼就不會出現社交中那些不得當的行為;

 

但因為他在一開始就認同了自己的恐懼,他被自己的恐懼給控制了,所以反而在現實中做出了不好的表現,這又更為加劇了他的恐懼。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到:所有的情緒和感受本身都難以被我們直接去控制,我們很難通過刻意的努力讓自己擁有或消除某些感受。

 

對于感受,我們能做的隻是學會越來越不去受他們的影響,專注在自己具體的、實際的生活中。

 

而不是被感受與情緒裹挾,成為那些在本質上根本就無法被滿足的虛幻的感受的奴隸。

 

7.

 

不成熟的人,他們在潛意識之中的第一需求是為了自己的感受服務。

 

譬如我們本文着重探讨的安全感;再比如很多人還會被自卑感、孤獨感、憂郁感、優越感等諸多感受所萦繞。

 

當你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追求自己感受上的平衡或愉悅時,這其實并不能給你帶來真正的愉悅,反而阻礙了你去感受真正的快樂。

 

何以故?

 

因為當一個人以安全感、自卑感等這些感受作為生活中的重要衡量标準時,他就不再能夠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本身裡獲得真實的體驗。

 

他的不安全感、自卑感會渲染到他生活的絕大多數的事情中,令他無法如實的知見事實。

 

就比如一個人打王者榮耀,如果這個人想充分的體驗玩遊戲的樂趣,他必須心無雜念的,純粹的投入遊戲之中,他在投入的時候是“放松”的,是帶有“享受”的心态的;

 

但一個總是追求安全感的人,他在玩這個遊戲的時候根本無法去“玩”,因為他根本無法放松,他不敢肆意的、充滿激情的去享受遊戲,他會小心翼翼的盯着死亡數、人頭數,他很怕被隊友罵,怕自己死的次數太多了,害怕輸,害怕自己被打野抓。

 

所以他首先考慮的并不是怎麼赢,而是怎麼讓自己死的次數少一些、數據好看一些,所以如果他玩法師,不管任何法師他第一件裝備絕對喜歡出吸血書;

 

如果他玩ADC,不管任何射手他第一件裝備也絕對出飲血劍。

 

其實這個道理和我們的生活也是相通的。一個總是追求安全感的人,他肯定很難從生活中感受到快樂,因為快樂的第一前提就是放松,始終不敢放松的人無法享受真實的樂趣。

 

8.

 

一個成熟的人,他在潛意識中的第一需求就不再是安全感、自卑感等等這些感受了。

 

他開始關注具體的、現實的事物,在這個時候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開始“無我”了。

 

就是對于他來說,“我”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他不再執着于自己一個人狹小的世界裡,他開始關注他人、關注世界、關注具體問題。

 

這種“無我”并不是謙遜的舍己為人,或者“覺得自己很渺小”之類的。

 

而是因為他意識到整天糾結于自己的這些感受沒有絲毫的意義,你隻會不斷的在自己的感受裡繞圈子,如果你現在不放棄追求安全感,你會一輩子始終都在追求安全感,而且将始終都沒有辦法令你的安全感得到“滿足”。

 

他發現不管追不追求安全感,事實永遠都是那個樣子。

 

事實不會因為你擁有了安全感變得更好,也不會因為你沒有安全感變得更壞,事實的發展隻取決于你付諸了怎樣的行動。

 

因而他開始關注具體的現實。

 

這并不是說要一個人變成如動物草木那樣的“無情”,而隻是說感受和情緒被放到了第二位,不是将它們完全忽略,而隻是不再像過去那樣自己非常敏感的被自身的感受所裹挾和控制。

 

如果再往上,一個成熟的人進化為一個“卓越”的人,那麼他在潛意識之中的第一需求也不再是追求具體問題的解決,而是開始追求“自我實現”。

 

這種“自我實現”也可稱之為使命,這個人開始決定用他接下來生命的大部分時間來做一件“大事”,做一件他認為最有意義、最能體現他個人價值和思想的事業。

 

當然能夠真正成熟的人本來就不多,更遑論自我實現,這更是鳳毛麟角。

 

其實成熟的人還有一條進化路徑,就是開始追求“解脫”。但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了。

 

而且“解脫”之道本身是非常高深、非常需要人的智慧層次做基礎的。

 

但由于“解脫”的智慧被太多平庸的人所把持和解讀,反而令“解脫”的智慧淪為了燒香拜佛、行善積德這些庸俗的行為儀式和心靈雞湯,于是那些最根本的智慧和真理被庸俗的見解所污染和稀釋,反而令現在的許多人根本認不得“解脫”的根本面目,不得不說是太過可惜了。

版權所有:2003网站太阳集团-首页(欢迎您)
辦公地址:地址:湖南.湘潭市桃園路(411201) 聯系郵箱:chem@hnust.edu.cn
網址:chem.hnust.edu.cn
黨政辦 :0731-58290045    學工辦:0731-58290716
教務辦:0731-58291282    研究生辦:0731-5829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