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最值得被原諒的
今天看了部獲得奧斯卡獎的短片“包子”,裡面清晰的呈現了中國家庭教育的現狀,遭遇很多負性的評論,說中國父母不懂教育,隻會過度保護和控制,給到孩子的隻有束縛沒有愛,孩子們多可憐等等……
但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覺得影片的母親不是不懂教育,而是另一個大的原因,是她不幸福。教育和其他工作不同,考驗的不是方法,是你自身的狀态。
一個母親如果自己需求沒被滿足,她何以滿足孩子的需求?
如果中國要振興和改變家庭教育模式,莫過于全社會都來關心這些孤獨無助的母親們。讓她們活出生命質量,孩子無需任何科學教養,都能自動健康成長。
1社會正在興起家庭問責制
過年和父母聊天,提到現在養孩子的艱難,說以前一個母親可以撫養三四個孩子,現在三四個大人撫養一個孩子都覺得筋疲力盡。
環境在發生改變,一切看似比以前更便捷,但也因此,養育孩子的要求從保證溫飽,上升到一定要培養成才。
自從西方教育理念引流到中國以後,社會的價值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希望父母能夠效仿西方父母,營造平等和民主,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讓他們真正意義到達健康發展的标準。
而另一面,當孩子的某些行為不符合規範,影響到集體和環境的利益,甚至隻是成績跟不上班級的要求,家庭就理所應當的受到問責:
你是不是沒有時間陪伴孩子?
你是不是打罵孩子了?
你是不是沒有給孩子樹立規則?
你是不是沒有引導孩子有明确的目标和夢想?……
是的,孩子是家庭的産物,人格和習慣都是在父母和家庭的影響下建立的。因此,當孩子的表現略有瑕疵,父母就成了第一責任人。
2當父母受到批評,有誰了解他們的感受?
最近讀者C找我咨詢,原因是孩子經常在課堂上說話,導緻老師來投訴,甚至暗示他們要轉學。
至于孩子話多的原因,老師直言不諱說是家庭規則建立不夠導緻的,言下之意就是父母太過縱容。為此,C特别的焦慮,一來黔驢技窮不知道如何幫孩子,二來為沒能培養一個“合格”的孩子感到自責。
找到我的時候,她甚至問我:需不需要自己辭職,去陪伴孩子上學?我聽了真的很心酸。她也透露孩子的爸爸也因此焦慮到失眠。
其實這樣的經驗我也有過,我的孩子原來就因為分離焦慮導緻學校适應不良,那時候我的狀态和C别無差異,無助,焦慮,恐慌,我甚至想到,隻要孩子能帶着笑容上學,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
天下父母,其心别無二緻,一旦有了孩子,就是在用盡自己的心血付出愛和關懷。然而,如果要論付出和回報比,是很容易挫敗的,因為撫養是個精細的過程,不是單一論财力和能力,而是綜合這些再加一條,就是要論父母的心力。
這個“心力”是指父母是否有健全的人格,對養育足夠有信心,以及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來付出愛的行動。
然而殘酷的是,這個标準,一半以上的人達不到。
因為就人格健康這一點上,必須追朔到我們祖上三代,都有健康的人格,都有健康的童年。
要知道我們的祖先們都經曆過戰争和災荒,就算這些都沒有經曆,也是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環境下長大,所以我們的基因裡自帶祖先們因對抗惡劣生存環境的恐懼和焦慮因子。
如果不做特殊處理,不去自我成長,要肅清過往幾代的情緒影響,談何容易!
3全社會都在關心孩子的未來,鮮有人會關心父母的狀态
前幾年中央台有個叫做“鏡子”的節目受到很多人的關注,我也一度诟病裡面一些家長對孩子的“不當”教育。然而某一天,當我和一個朋友讨論說,那裡面一對夫妻整天要麼忙于工作,要麼忙着吵架,導緻這個孩子每天都在混亂和孤獨之中,難怪會發展出網瘾。
當我在評判那對父母的時候,我全然是站在社會的角度,也是出于對孩子的憐憫,卻忘了他們的父母也是血肉之軀,也在經曆生活的掙紮。
我的朋友說:有沒有人想過他的父母是不是有意這樣做的呢?比如有意的吵架給孩子看,有意的不開心,有意的不關心孩子……
這句話讓我醍醐灌頂,是的,我們在一味指責父母的同時,有沒有人給過父母一絲的理解和關懷呢?
4批判父母,并不能讓孩子得到好處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女人懷孕的時候,從家裡人到社會,都會給與很多的關懷和保護,因為知道孩子在媽媽腹中,他的成長狀态和媽媽的身心狀态直接相關聯。
可一旦孩子出生,所有的焦點就從母親轉到孩子身上,是否吃飽穿暖,是否舒适愉快,一旦孩子出現狀況,沒有人關心母親發生了什麼,卻反而會質問母親:你是怎麼帶的?
當孩子逐漸長大,這種狀況更甚,社會到處裝有隐形探頭,你的孩子的成長如果很順利還好,如果不夠順利,就會受到很多的窺探和評判。
父母懲罰孩子不對,打罵更不對,不能指責,不能欺騙,不能寵溺……
當集體潛意識一直在強調這些“不能”的時候,父母們就自動内化了,當對照到自己生活裡,發現自己也曾犯錯了之後,内心就開始給自己打×,就開始否定自己做出的一切。
殊不知,當父母開始否定自己,往往是孩子最容易出問題的時候,因為原本父母應該給到孩子的力量,都用來攻擊自己了。
5教育的前提 是父母能自己幸福起來
再回到短片“包子”,假如我們換個相反的角度去分析,就會得出,這個母親為什麼要緊緊纏着自己孩子?為什麼要控制孩子?為什麼離不開自己孩子?
因為她婚姻不幸福所以孤獨,她足不出戶所以得不到他人支持和陪伴,她沒有生活目标和樂趣所以缺乏自我價值,那麼依照這個線索,我們就知道她需要的不是改善養育方法,而是她活出自身的生命狀态。
第一:維持幸福的感情狀态
很多家長在本末倒置,認為家庭重點是孩子,所以夫妻都掏空自己去喂養孩子,其實這樣隻是在物質滿足,孩子的精神會匮乏又内疚,因為犧牲換來的是虧欠,他無以為報。
隻有當父母能彼此恩愛,或者分離了卻能享受單身狀态,父母身上都沒有怨氣和委屈,孩子不必為父母生活質量擔憂,他的能量和動力才會很充足。
第二;父母是熱愛生活的
我的一個朋友,他和老公工作普通,收入并不高,但孩子特别健康優秀,原因是他們都熱愛生活。母親喜歡廚藝,父親喜歡打藍球。
母親花樣百出的做早飯,孩子每天胃口和心情都很好,父親經常帶着孩子打球,孩子精力充沛,學習就很棒。
很多讀者問;如何培養孩子興趣啊?
其實根本不需要培養,你自己多點興趣愛好,做給孩子看,孩子的興趣就會出來了,甚至會活得更精彩。
第三:父母喜歡自己
“如何培養孩子自信”?這也是好多父母的困惑。
除了經曆一些創傷性經曆,比如被惡意打擊或經曆比較大的挫敗。孩子的自信是被父母傳染出來的。
父母昂首挺胸,孩子就不會畏畏縮縮,父母铿锵有力,孩子就不會聲如蚊蟲。
換句話說,當父母喜歡自己的樣子,認可自己的能力,堅信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就解決了一個終極問題,他對孩子不會有焦慮和擔憂,孩子就一定能在放松自如的環境下,健康成長,超越父母,活出自我的。
就像影片最後那樣,當父親不再是家庭的過客,母親就有了基本的安全感,繼而就能帶着笑容去面對孩子,并且内在有高質量的母愛流淌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