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都去哪兒了?
1母親不止一次說時間過得太快。
還是你小時候可愛,她說,肉嘟嘟的滿地爬,怎麼一轉眼就長這麼大了。
父親也這麼說,他說三十歲到五十歲,回過頭來看,就像一場夢一樣。
而我,四個春節沒在家過,每年回來,全家福上的臉龐都會減少。
時間都去哪兒了?我問。
我尋求着答案,因為它把我也一起帶走了。
2時間啊,真的過得太快,像被刮跑的風筝,拉也拉不住。
那些幸福快樂的瞬間,總是稍縱即逝,留得記憶裡一遍遍回望。
感慨的人裡,多半是大人、成家立業的人、有孩子的人、當然還有老人。
去世前,我的祖父總說年輕時候的事。
而退休後的三十年,在他看來隻是彈指一揮間。
孩子們從不抱怨太快長大。抱怨是父母的,孩子們隻想快點長大。
所以對于孩子,時間或許真的寬容些。
是嗎?
3時間是個漩渦,
流向生命盡頭的途中,它不斷加速
時間随年紀變快這一點,幾乎人人都感受過。
若是還沒有,不要緊,遲早會來的。
有個“比例理論”直觀地将其描述了。
當你八歲時,一年在感覺上就相當于人生的八分之一;四十歲時,便銳減到四十分之一。
不過,直觀歸直觀,理論本身也免不了取巧和偷懶。
實際上,心理學上有個叫“情境變化模型”的東西,能更好地解釋這個現象:
關于一件事,存儲的記憶越多,人就越覺得做這件事花的時間長。
4小時候,生活是充滿未知的。孩子像張白紙,任由世界在上面塗塗寫寫,每天都是新鮮不同的内容。
年齡越大,紙越滿,新鮮的東西越來越少。
我們三點一線,朝九晚五,今天是昨天的翻版,明天是今天的重複。
那雙曾經對世界敞開的探索的眼睛,慢慢變得半閉不睜。
不就那麼回事嘛,我們說。
結果,生活裝在記憶裡的“内容”少了,哪天蓦然回首,便覺得“時間”快了。
所以呀,歸根結底,不是時間快了。是我們的“線段”短了。
5時間是根彈簧,
壓縮還是拉伸,你說了不算
宏觀來看,從生到死,時間确然在加速。
新鮮記憶減少,大腦對熟悉事務處理速度變快,都造成了“加速”的錯覺。
通常,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是大腦預先設定好的,不受主觀控制。
所以,時間的壓縮與拉伸,真的不由我們說了算嗎?
多去體驗,多去發掘生活中的新鮮,跳出既定的生活框架。
如果倦了,就去旅行;如果三點一線,就在陌生的角落多留下足迹。
将你那半閉的探索的雙眼重新睜開,好好看看這世界。
像個孩子一樣。